血液内科经过六天六夜成功救治一例伴有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
7月中旬,一位33岁的女士,突然出现发热,伴有腹泻,明显乏力,2天后社区医院就诊发现白细胞高达204.7*10^9/L(超过常人20倍),贫血,血小板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立即至南医大四附院就诊。
血液内科周小钢主任接诊。“反复发热,白细胞异常增高,贫血,血小板减低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见表现,应紧急诊治。”周主任立即安排该女士住院并安排层流病床保护性隔离。血液内科第一时间完善骨髓穿刺检查,检验科加急阅读骨髓片,当天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随即血液内科医护团队当日给予患者预治疗降低肿瘤负荷,并准备后续治疗事宜,随着MICM诊断明确,标准化诱导化疗按步展开,患者发热、腹泻、乏力症状逐渐好转。
化疗后造血功能抑制是急性白血病化疗必经的过程,通常通过输注血小板可以维持患者的安全。然而该患者血小板输注后却丝毫无效,血小板持续为0,经过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提示HLA抗体阳性,确诊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该病情发病率较低,危险性极高。患者不幸并发了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失血性休克、双侧眼底出血,病情危重,命悬一线。
血液内科周小钢主任立即组织了消化科周怿主任、介入科杨帆主任、输血科刘春都主任、ICU王玲主任进行多学科会诊,血小板极低情况下有创手段难以开展,常规止血方法效果不好。面对如此紧急情况,周小钢主任和郭星医生24小时陪护在患者床旁,监测病情,协调和调整治疗方案,总结出一整套全新治疗手段:输血科刘春都主任协调南京市血站,调用HLA配型血小板;应用血小板持续输注的新方法;VII因子紧急止血;丙种球蛋白减少血小板破坏;海曲泊帕促进血小板恢复。
经过六天六夜的全力救治和衣不解带的陪伴,患者病情终于转危为安,生命体征稳定、出血停止、血常规逐步恢复正常、各项指标逐渐好转,并且复查骨髓提示完全缓解,首次诱导治疗取得圆满成功。“多亏了血液内科医生和护士对我的悉心照顾,给我鼓励,我的病才能好,我很信任你们,也很感激你们!”出院时患者和家属对血液科医护人员表示了感谢。
南医大四附院血液内科自成立半年余已经成功完成十数例危重急性白血病急症抢救,具有丰富治疗经验。血液科周小钢主任表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无论患者病情多么危重,都决不放弃,争分夺秒挽救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