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心内科收治了一例身材高大肥胖、反复发作胸闷的51岁女性患者,运用光学相干成像技术(OCT)精准测量,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当天该患者来到四附院肖主任门诊, 怀疑自己血管堵住了。询问是否想放支架打开血管来解决胸闷。肖主任仔细查看病人后,追索其症状和危险因素,再结合心电图的改变,同时组织科内讨论。讨论中大家认为该患者有行冠脉造影的指征,但第一步仅仅限于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而不等于是立即放支架,一定要严把关口,“多予少取”,尽量不放支架或者少放支架。而且患者胸闷胸痛症状不典型,更加要慎重把关。科室讨论的方案,也取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支持。
3月1日,按计划正式行冠脉造影,刘念念博士的造影导管一到位,造影一看,原来以为可能没有问题的血管,真的“堵了”,回旋支近段局限性狭窄70%,右冠中远段弥漫狭窄,最重处也达50—60%。“锁定回旋支”肖主任果断地说道。因为右冠的病变多在远段, 考虑与胸闷症状没有关联。鉴于回旋支也是局限性狭窄,肖平喜主任团队决定使用一种特殊技术来进一步探查患者冠状动脉里面的情况——它的名字叫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成像。
OCT检测是将一条头端带光学透镜的成像导管放在冠脉血管里,通过高速旋转回撤,不到3秒钟就可以帮我们诊断清楚血管里面的结构和斑块性质,就像直接把眼睛放进血管里看一样,整个诊断过程非常安全可靠。甚至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内壁的巨噬细胞,对精准评估指导冠脉手术和支架释放,有着非常精妙的指导意义。随着娴熟的导丝技术指引下,OCT导管顺利地到达靶病变远端,经过精准测量,回旋支远端小血管最小管腔面积2.74平方毫米,近段靶病变部位管腔面积为4.79平方毫米。
肖主任诊断,根据指南规范要求,患者可以先药物保守治疗,比如他汀药物控制血脂稳定斑块,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而不需要立即植入支架。患者听到这个消息,原来阴云密布的脸庞,瞬间笑开了花,患者的儿子也非常兴奋。一家人说着笑着返回到病房。
专家解读:光学干涉断层显像(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最新应用于临床的血管内光学扫描断层显像技术。OCT技术是采用低相干的近红外光线从组织反射回来的不同光学特征进行组织分析成像,成像速度快。OCT成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高分辨率,迄今为止,它是最高分辨率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分辨率大约为10um,比血管内超声成像分辨率高10倍,接近观察到组织水平,因此又称光学活检。与此同时,由于其与病理组织学图像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可在近似于组织学水平上诊断和评价冠状动脉斑块,从而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冠状动脉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并针对不同患者的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因此OCT在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诊断、指导介入治疗策略和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是诊断冠心病新的“金标准”。OCT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腔内成像技术,可为心血管介入医生提供更为精细的血管内膜显微结构特征和精准诊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