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全国心力衰竭日,心衰,全称“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等)发展到终末期的一种状态,此时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下降,舒张功能减退,射血分数显著下滑到40%以下(正常人55%以上)。患者动的体力、耐力均严重减退,辄气喘胸闷,严重时端坐在床上,大口喘气也不能满足机体对于氧气的需要。用患者自己的话语描述,“突然发作时,仿佛我一下子被塞进深水里,憋闷的要死“、”突然加重时,产生幻觉,感觉我在一个坑里面,眼前一个推土机,在不断地从我胸前填着泥土,这泥土逐渐地漫过我的颈部,压制了我的呼吸……”哈佛大学的Bruanwald教授早些年曾提出,”心衰是人类的最后战场“。这提示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心衰是一种复杂、艰险、难治的疾病。
一位终末期心衰的老人,因为无意中从床上跌倒,导致眼部玻璃体球出血,看不清四周,因在眼科未及时诊治,终于心灰意冷,拒绝饮食服药,在眼外伤后的第七天,撒手人寰,令人扼腕叹息。淳化街道城中村的一位农民,家中依山傍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安逸。八年前,他得了心衰之后,多方求治,告知效果差,看不到希望,在经过肖平喜主任仔细地询问病史、查体及分析病情后,团队认为,该患者的心衰并非完全没有希望,并非到了“准备后事”的阶段。但是,其一,他的生活方式没有完全遵照医嘱,每次看病,左上方口袋里,还揣着一包烟。平时贪凉,一旦感冒就会立即加重病情,在床上端坐呼吸;其二,该患者多处求治,处方药物反复更换,未能给与规范的药物治疗,其常备身边,认为可以救命的“救心丸”并非是针对该病的神药;其三,以往对其病情的咨询,少有鼓励和分析,多的是关于不良预后的刻板交待,使其逐渐绝望,“哀莫大于心死”。
莫要自“暴”自“弃”所谓自暴自弃,“暴”指的是,患者把自己暴露于心衰加重的各种危险环节,如饮食不定、睡眠不够、感冒唱法、吸烟饮酒等等;“弃”指的是,自我的放弃、失望甚至绝望,而家人由于长期陪伴的疲乏也容易带来懈怠情绪,这种情绪也容易让敏感的患者察觉到,导致患者的自我放弃。但是,多年以来,我国和全世界的心脏专家和基础研究的学者,对心衰的诊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钻研。我国各个省份均建立了专门的心衰诊治专业学组,人们开始全面地关注心衰、呵护心衰、解析心衰、“围攻“心衰,党和国家也从顶层设计上,从医保政策大病方针上,开始想办法解除老百姓的负担,各类抗心衰药物也陆续大幅度降价。很多医院也建立了心衰病房,不再”谈心衰色变“了。
临床医生对于心衰的判断,已经“战线前移”,从治疗“已病”提升到治疗“未病”,意指在拥有心衰危险因素尚没有心衰症状的源头,就开始全面加以干预,使得心衰不发生或者明显地延迟发生。在药物的研发上,我们心血管专业的药物也从原来的“黄金三角“,拓展到”四驾马车“,意思是说跟以往相比,多了很多种药物,控制心衰发作的次数,缓解患者的心衰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延缓患者的生命周期,使他们同样可以较长时间存活,有尊严地活着。同时,我们心脏专业还和其他很多学科交叉共进,解决了很多”卡脖子技术“,使临床上多了很多非药物的治疗方式,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就是使用多腔起搏及生理性起搏的方式,改善心腔的运动,心脏各个部门运动更加协调。从心脏结构上,专家们对于心衰的理解也更深入了,可以通过二尖瓣钳夹(Clip)、三尖瓣置换等等高精尖技术缓解结构变化加剧的心衰。另外,我国的心脏移植技术水平,多年来日渐提高,目前部分医院的心脏移植或者“人工心”水平已经可以比肩世界顶尖的心脏中心,有的心脏移植患者,术后存活长达15年以上。最后,随着全世界康复研究如火如荼的展开,心脏康复也成为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存期的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很多寓教于乐的心肺康复运动,得到了广大心衰患者的喜爱。因此,希望告知广大心衰患者,心衰,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您不自“暴”自“弃”, 把疾病交给专科医生,只要您手中握着希望,幸福就在身边!!
南医大四附院心血管内科目前床位39张,医生17名,其中博士3名,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人。科室争打造江北心脏诊疗中心,更好的为江北人民服务,基本做到看病不过江,让病人享受更优质、安全的心血管病诊疗服务,努力建设特色科室。同时,科室与急诊科合作设立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承担心脏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任务,为江北地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坚实的保障。先进设备:飞利浦数字血管造影机、压力监护仪、心电监护仪、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血管内超声(IVUS)、 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 、除颤仪、呼吸机、动脉硬化检测系统、快速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仪。特色医疗:心病的择期介人手术(冠脉造影、支架植入,药物球囊)、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先夭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封堵。
杨季明,主任、主任医师。从医经历: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33年。擅长项目:擅长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脏瓣膜病、心肌病、高血压等的诊治。主要研究心脏电生理、心脏起搏及冠脉介入诊治。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专家门诊时间:周五上午。
肖平喜,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经历:从事内科及心血管临床工作19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心血管危重疾病诊治有浓厚兴趣和独到见解。擅长项目:熟练掌握冠脉介入手术,独立进行各类冠脉手术6000余例;指导基层医院临床诊治及手术数百例。熟练掌握临时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技术、主动脉内球囊置入技术及右心导管技术。学术任职:国家卫生部首批经考核具备冠脉介入资质医师,中国医促会心脏重症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血管疾病高血压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春雨计划“高血压健康教育专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分会江苏工作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生物材料学会委员,亚洲心脏瓣膜学会委员,中国中医与康复协会委员,南京市基层心血管领域规范化诊疗项目培训导师,南京市青年卫生人才。科研成果: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一项,省卫生厅基金一项,江苏省自然基金一项。参与编写心血管专业专著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SCI论文8篇。荣获国内CIT峰会最佳手术奖一次,最有教育意义病例汇报奖两次。
杭涛,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从医经历: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20年。擅长项目:擅长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外周动脉疾病等多种类型的心血管病介入手术。学术任职:2013年获得冠心病介入诊疗医师资质。现担任江苏省医学会电生理学组成员,南京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影像诊断学组成员。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国内核心期刊收录10篇。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上午。
雷海,主任医师。 从医经历: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30余年。擅长项目:擅长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率衰竭,心内膜炎,心血管神经症及外州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学术任职:南京卫生信息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医院协会理事会医院改革与医保工作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周二、周四上午。
叶科峰,主任医师。从医经历: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近30年。擅长项目:心血管常见病及多发病诊治;主要研究顽固性高血压病、顽固性心力衰竭、顽固性水肿、肺源性心脏病及双心疾病等疑难病的诊治与预防,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多靶点多机制干预疾病的高危因素,标本兼治、防治结合,疗效显著。科研成果:1项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苏海明,副主任医师。从医经历:1997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并开始开展冠脉介入诊疗。擅长项目:对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有较丰富的诊疗经验,对心血管少见病、疑难病症有较多研究。擅长冠脉介入诊疗,对复杂冠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分叉病变有较多研究。学术任职: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戚晓华,副主任医师。从医经历: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20余年。擅长项目: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扎实。
钱婕,副主任医师。从医经历: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20余年。擅长项目: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