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总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当南京被按下暂停键,他们化身“白衣战士”身披战甲,逆行而上,风雨阻拦不住出征的步伐,困难打倒不了坚定的意志。南医大四附院有这么一股新生力量,用身躯筑起铜墙铁壁,向着人民需要的地方前进。
丁锴——疫情中的耳鼻喉科医生;疫情之初,作为一名耳鼻喉科医生,他就义无反顾地冲在疫情防控的一线。从7月21日至今,他已经不知道多少次穿上这身防护服,每当脱下防护服,汗湿的衣服额头和脸上的痕迹,都在诉说着他作为一名90后医生对疫情攻坚战的决心。江宁和江北的采集点都有他的身影,只要医院需要随时都会冲向最前线,平时话语不多的他,始终相信热汗挥洒着激情疲惫抵挡不住坚定的内心,一切都会变好。
刘青田——00后团员的抗疫风采;今年4月刚入职医院放射科,作为一个21岁的共青团员。在8月7日积极响医院应号召,前去江宁支援核酸采样。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支援江宁任务,有些许紧张的他抓紧一切时间观看核酸采样视频,牢记防护服的穿脱流程,多次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学习,奔赴采样工作现场时就已经展现认真熟练的操作了。由于长时间的穿着防护服,里面的洗手衣已经全部湿透,简单休息下又主动穿上防护服,开始新一轮采样工作。
陈良——总是第一个冲锋;“护士长,让我去吧,我有采核酸经验!”95年的小伙子每次都积极主动要求上前行。疫情突发后,每一次采集核酸都有他。平时工作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在江宁采集核酸多次轮岗,组长安排工作时他都第一个站出来,夜班也是抢在前面上。医院的防护物资来回都是他负责搬运。
练国进——能吃苦的大高个;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在人群里特别显眼,两次的江宁核酸采样都有他。干起活来缺默默无声、能吃苦,从不说累。队里有女生身体不适,他冲出来说他先上,把最累最苦的岗站好。休息时饿得连吃了十几个小面包,下午换班时来做核酸的市民依然很多,为了让其他医务人员好好休息,他默默地又穿上衣服接着干。
屈昕宇——腼腆又低调的抗疫先锋;才来医院三个多月的神经内科康复师腼腆又低调。没多久就出现了疫情,第一时间积极报名参加核酸检测,两次江宁采样也都有他的名字,积极承担队里最辛苦的班,一整天都参与了核酸采样,中途让人替换他,但因为点位的数量要求,他把休息让给了别人,一直默默地在那里忙碌。休息时衣服已经湿透,只有脚踝那里是干的了,拧一拧都出水了。
吕孟文——党员的新鲜血液;在本次南京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一名年轻党员,能够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一线,两次参与支援江宁以及江北新区核酸采集工作,采样过程中,主动要求第一批。汗水浸湿了衣服脸上,仍是认真专注从未说出辛苦的话语。作为党员队伍中的新鲜血液,积极响应号召,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在抗疫一线接受考验,在疫情防控中担当使命。
刘希玥——坚持到最后的小姑娘;98年的小姑娘每次参加采核酸都抢在前面带头上,她总是说:“成为一名医生,我很自豪,很荣幸为自己的家乡贡献一份力量。”主任在群里一发号召,他们几个小伙伴就一起报名了,一共参加了三次核酸采集的她,常常是晚上工作坚持到最后的人。
韦艺——新入职的抗疫力量;“组长,今晚采样安排我吧,我年轻身体好!”99年的她中班忙到下午1点多才吃午饭,还没有等饭吃完就要求再投入新一轮采样中,一句怨言都没有。今年才入职的小韦艺,无论是江宁采样还是江北采样都积极主动参加。
他们稚嫩的脸庞刻写着勇敢坚毅、他们用青年力量凝聚青年的担当朝气蓬勃,满腔热血、他们以最顽强的毅力最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一线防疫工作中,坚决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