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个阳光灿烂的清晨,他们忙碌地为手术做准备,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他们与医生并肩作战,挽救患者生命,DSA手术室里,他们密切配合,争分夺秒,同时间赛跑。
“已经24小时没合眼了”一条来自介入科副护士长张巧云的朋友圈引发大家纷纷点赞。
这天的导管室约了8台手术,同以前的每一天一样,早上7:30,张巧云就来到科里,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梳理手术病人的情况,准备手术用品,接送病人,配合手术。因为导管室工作的特殊性,要在辐射环境下操作,只要进入手术间都必须进行“全副武装”,铅帽、铅围脖、铅衣、铅围裙,以及特制的铅眼镜等等,全套装备至少有40斤重。
导管室的手术最普通的就是造影,一般需要40分钟到一个小时,但是遇到复杂的病变患者,一台手术四到五个小时也是常事,张巧云需要一直穿着铅衣,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询问患者主诉,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需要立即的处理,所以每次到了手术结束,脱下铅衣的那一刻,她总有身轻如燕的感觉。
17:30,最后一台手术结束了,张巧云把病人送回病房,整理打扫手术室,补充手术室的物品;18:30,张巧云回到了家里,准备带小儿子到外面转转;19:00,她接到一个电话:“有一个急诊心梗,马上上台。”张巧云立即应下:“好的,十分钟到。”小儿子在后面跟着喊:“我也去,我也去!”张巧云无奈只能哄了哄儿子便出门了。 再次回到家中已经是0点10分了。0点12分张巧云又接到了神经外科的电话:“有一个动脉瘤出血的患者,马上上台”。“好的,十分钟到。”再次把病人送去ICU以后,已经早上七点半了。
这就是介入科的日常工作,几乎没有正常的作息时间,吃饭都是在两台手术间隙,狼吞虎咽地填饱肚子,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一接到电话通知,常常要放弃家里的一切,无论几点都要赶到导管室,坚守在岗位上。每次手术完毕,医生换上白大褂回到病房,查看手术后的病人,护士对手术间的物品,进行清洁消毒、整理清点,一丝不苟,井然有序。
作为江苏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南京市三八红旗手,张巧云说,感觉我们就像是一群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勇士,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生命至上,关爱无限!张巧云是南医大四附院介入科护理团队的一员,也是千千万万白衣天使的缩影,她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为健康护航!